2万亿生鲜市场规模,每年6%以上持续增长。各种各样生鲜市场消费额升级,反映出了生鲜市场的远大前景。
根据尼尔森对亚太零售的研究,亚洲消费者食品账单的50%以上花费在生鲜上。我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,
生鲜消费市场空间广阔。
尼尔森消费者趋势调查研究显示,中国消费者通过高频次购买生鲜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,平均每周购买新鲜食品3次,这—数据高于全球平均值2.5次。其中,水果和蔬菜的购买次数最多(每周平均4.48次),其次是鱼类和海产品(每周平均2.39次)。
根据易观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1.79万亿,同比增长6.9%,且自2013年以来持续保持6%以上的增长。
种种数据反映出国内生鲜食材及食品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。在“互联网+”的背景下,
生鲜电商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。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猛,被誉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片蓝海。
但在这样的前景下新零售模式依然面临不少的挑战。
生鲜电商面临的挑战有哪些?
物流成本高传统生鲜行业仍普遍采用“打冷+冰块”的原始冷藏方法,以常温车为运输工具,保鲜时间为2-3天,且运输损耗大、效率低。
大型生鲜电商采用自建冷链物流的方式,投入巨额资金铺设全渠道全方位冷链物流体系,但目前尚在建设之中,短期内难以承担持续增长的生鲜配送压力。
而中小型生鲜电商大多依靠第三方物流,采取“普通物流+快行线”的低效方式。
仓储资源紧缺目前我国的生鲜仓储资源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批发市场、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。
整体仓储水平较低,仓储数量少、质量差,管理方法和仓储设施同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。
供应链不稳定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本身,拥有稳定的供应链是生鲜电商的重中之重。
究其原因,由于生鲜电商的采购数量和产品种类不稳定,繁杂的产品类目与小规模需求量形成矛盾,而生鲜市场庞大的产量需要庞大的需求量来消化,中间环节依靠规模化效应,来降低单位运输成本和损耗成本。
传统农批市场的有力竞争传统农批市场拥有多年行业基础,地域性优势强。农批市场是控制国内生鲜采购、转运和分销的中心环节,发挥着形成价格、集散商品、传递信息、提供服务的功能。
掌握着巨大的行业资源和内部信息,具备多年的农产品现货交易经验。
所有的商品都采用电子标价,绝大所数位预包装商品,方便线上线下同步调价和派送,采用“线上+线下、餐饮+超市”模式探索市场。 行业巨头们不断创新的零售模式,在生鲜行业站稳了脚跟。未来几年内,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资本将进入生鲜电商市场,抢占市场开拓期的红利。
由于生鲜产品具有用户黏性强,重复购买率高等特点,生鲜从开始的小而美转变为大而全,人们的对生鲜消费理念也在慢慢向电商转变。
餐饮新食材是餐饮食品产业的源头,其生产、采集、初加工等过程环节,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,因而需要全方位、多角度从严管控其品质,以确保最终消费者舌尖上的新鲜、美味与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