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鲜电商面临四大风险有待解决
在日前于线上举办的农产品电商风险治理的中国道路研讨会上,中国人民大学王志刚教授介绍,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,生鲜电商面临四大风险有待解决:
1、电商货源不稳定,质量监管与可追溯困难;
2、物流体系和设施不完善,生鲜冷链物流短板明显;
3、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,消费者购物体验较差;
4、农产品流通损耗成本高,间接降低农产品质量。
随着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,生鲜农产品生产趋于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科技化。随着消费升级,生鲜电商市场得到快速成长。随着生鲜电商的崛起,冷链物流已成为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。
王志刚表示,近年来,我国冷链物流规模逐渐增长,但我国冷链物流流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。“随着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品质和要求愈发严格,冷链物流作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,其基础设施布局及智能化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。”
疫情促使用户线上购买生鲜习惯,但留存新用户仍是待解难题。由于生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、保质期短、损耗率高等特点,我国生鲜产品销售以线下农贸市场及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主,线上渗透率较低。而生鲜产品传统产业链仍存在着链条较长,流通环节多,整体效率较低等问题,随着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以及新一代消费群体逐渐成熟,未来生鲜电商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。
供应链能力发展存在不足
会上,王志刚指出生鲜农产品电商存在的问题,并予以分析。
行业处于模式探索高速发展期,市场竞争愈发激烈。今年疫情的突发使得大量消费者涌向生鲜电商平台,让一些在困境边缘的生鲜电商“绝处逢生”,生鲜电商迎来了发展的契机。但随着疫情趋于平稳,生鲜企业仍需回归产品本身,只有深耕供应链、提高配送能力才能保障产品质量,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壁垒。
从目前来看,行业发展仍属于重资产运营模式,大仓及末端仓配成本高,回报周期较长。现如今,生鲜电商行业已进入追求配送效率的生鲜到家时代,前置仓模式生鲜电商将商品前置到距离消费者更近的场景,提高了物流配送效率及体验,进而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。相对来说,前置仓模式属于资本密度型投入,是重资产、重运营的模式。从前置仓模式生鲜电商履约成本构成来看,大仓到前置仓以及最后一公里仓配成本较高。总体来看,前置仓模式需要高昂的成本投入和较长的回报周期。当下,前置仓模式还在不断地发展和迭代中,能否实现成本端与收入端的平衡,找到盈利方式,从而获取正向的现金流,是前置仓模式能否成功跑通的关键。
市场中多模式并行,供应链能力发展存在不足。随着网络零售的日益发展,生鲜电商行业也从传统的生鲜模式突破出来,陆续出现前置仓、店仓一体化、社区拼团、门店到家、冷柜自提等新模式,现阶段生鲜电商行业多种商业模式并存,竞争愈发激烈。相对于其他电商品类来说,生鲜电商环节复杂,对运输、储存的要求更高,目前尚未出现成熟的盈利模式,拥有较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生鲜电商更有望在突围中胜出。
对此,王志刚以每日优鲜为例提出了生鲜电商风险治理对策。每日优鲜由生鲜电商向全品类线上超市进化,通过“城市分选中心+社区前置仓”的模式,目前已在全国16个主要城市建立起极速达冷链物流体系,为会员提供最快30分钟达服务,并实现大规模分布式仓储体系的数据化管理。深耕华东市场,以销定采,全程冷链配送确保鲜材新鲜送达。采用“预订制+全程冷链+冷柜自提”的运营模式,通过反向定制、以销定采和订单式采购实现零库存,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基地直采和集约化的冷链配送。主打通过预售方式构建C2B2F供应链体系,优化生鲜流通成本降低损耗。
加快自我造血在“混战”中突围
生鲜电商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,如今“冰火两重天”。一方面,走在融资赛道或已获得融资的大中型生鲜电商在近期再现繁荣;另一方面,小型生鲜电商夹缝中生存,在疫情的冲击下,随时面临倒闭风险。
王志刚认为,受疫情影响,生鲜电商将迎来快速增长,同时生鲜电商行业竞争将持续升级,传统零售商超加速拓展线上渠道,这将推动原有的行业格局加速洗牌。由于生鲜电商面临高昂的物流成本及运营成本,想要在“混战”中突围,亟须加快自我造血能力。
此外,疫情催化新商机,半成品净菜或成生鲜电商新发力点。疫情期间,半成品菜+线上销售打开了餐饮新零售的局面。对于餐饮企业来说,可以通过线上售卖半成品菜而减少因疫情堂食停业造成的损失;对于生鲜电商企业而言,可以利用其社区布局及供应链优势将半成品菜送达给消费者,半成品菜的毛利率高于水果蔬菜,生鲜电商可以在拓宽销售品类的同时提高利润率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微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37786号-3